发朋友圈讨债,债主是否侵权?

ysctx4周前 (09-23)法治资讯30

海峡导报记者 陈捷 曾艺轩 通讯员 同法

“请认识她的朋友帮我联系一下,让她速归还欠款!”只因发微信朋友圈催讨债务,“债主”竟被欠款人告上法庭。近日,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样一起因发微信朋友圈催讨债务引发的名誉权纠纷。

这种公开讨债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债务人的名誉权?让我们来看看,法院是怎么判的。

起因

债主多次催款无果 发朋友圈“寻求帮助”

小豪、小晴和欠款人小芳(均为化名)原本是朋友关系。小豪与小晴合伙经营一家奶茶店。一年前,小芳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小晴提出借款。小晴与小豪商议后,二人共同决定拿出经营所得1000元出借给小芳。

不料,借款期限届满后,小豪多次通过微信向小芳催讨欠款,小芳也曾承诺会将欠款尽快偿还给小豪和小晴。

2024年1月3日,小豪再次通过微信、电话联系小芳,小芳未予理睬。小豪遂向小芳的朋友询问小芳近况,并告知寻找小芳的事由。

隔天,小豪就在其微信朋友圈发布一条信息——“麻烦认识小芳女士的朋友帮我联系一下她,让她抽空把1000块钱还给我,我联系不上她,谢谢各位”,并附有与小芳的聊天记录截图。

争议

公然发朋友圈催账 是否侵害名誉权?

小豪发朋友圈后,小芳认为其损害了自己的名誉权,为此将小豪告上法庭。

小芳说:“我是与小晴存在债务纠纷,与小豪无关。小豪在朋友圈公开聊天记录、公然催账,我又不欠小豪钱,小豪的行为对我的名誉权造成极大损害,我要求他向我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5000元。”

面对起诉,小豪则答辩称:“钱是我和小晴一起借给小芳的,我就是这起债务纠纷的当事人。我发布的朋友圈截图内容、微信号等隐私信息已经做马赛克处理,并且从未有任何言语侮辱、诽谤行为。”

判决

侵权依据不足 驳回原告诉求

思明法院查阅案涉朋友圈后发现,该朋友圈已设为私密状态,无点赞,共5条评论,评论时间均发布于2024年1月4日。

据小豪陈述,案涉朋友圈在发布当天已转为私密状态未再公开,并表示同意删除。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系名誉权纠纷。本案中,小豪因主张小芳欠其借款1000元未偿还而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相关的催款信息,小芳虽不认可出借方主体,但双方的确存在纠纷。小豪发布朋友圈的目的系催讨欠款,不存在恶意侮辱小芳的主观故意,且根据朋友圈内容,难以认定小豪采用了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小芳的名誉,小豪亦在短时间内将该条朋友圈设为私密,小芳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因小豪发布的朋友圈导致其社会评价下降或对其造成了不良影响。小芳主张其名誉权受到侵害,依据不足,其也未能进一步举证证明因小豪的行为致其精神损失,故小芳的诉讼请求依法无法得到支持。

至于小芳与小豪是否存在民间借贷关系,与本案审理的名誉权纠纷属不同的法律关系,双方可另案处理。

因此,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小芳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如何判断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

法官说,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这种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本案中,小芳主张其名誉权受到侵害,依据不足。

法官提醒,虽然本案小豪发布朋友圈的行为尚未构成对小芳名誉权的侵犯,但是,小豪采取的催款方式并不妥当,亦不可取。若确实存在言语侮辱、贬低人格等行为,使对方遭受损害,则需要依法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相应的法律责任。债权人应当以合法合理方式催讨债务,可以采取电话催讨、微信催讨、上门协商、书面催讨和提起诉讼等方式催讨。在其他方式催讨未果的情况下,债权人可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主张权利,而前述催讨方式中形成的录音、聊天记录、催款函等均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来源:海峡导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延边刑事律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ncda.com/?id=388

分享给朋友:

“发朋友圈讨债,债主是否侵权?” 的相关文章

司法部确定141家不预先收费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司法部全面加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建设、质量建设、队伍建设,加大监管力度,不断提高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截至2023年底,全国经司法行政机关登记...

制作贩卖游戏外挂 五男子均获刑并处罚金

 近日,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案。被告人闫某等五人为获取非法利益,以制作或售卖游戏外挂程序的方式共获利40余万元。芷江法院经依法审理,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闫某等五人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罚金2万元...

人民法院案例库今天正式上线 入库案例有何标准?

人民法院案例库今天正式上线 入库案例有何标准?

今天(27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人民法院案例库是什么?入库案例有何标准?案例库上线后,裁判文书网会被取代吗?人民法院案例库今天正式上线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处负责人 贾玉慧:社会公众登录以后,进入人民法院案例库,就会看到这样一个页面。入库案例主要...

黑龙江:全链条保护知识产权 破案260余起

人民公安报讯(记者冯锐、通讯员雨桐)破获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6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47个、涉案金额15.7亿余元……2023年以来,黑龙江省公安机关创新保护机制、强化打击职能,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取得显著成果,有力护航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公安厅食药环侦总队科学谋划打击知识产权犯...

包工头拖欠25名农民工工资获刑

法治日报讯(记者赵红旗 通讯员李锐 李文晋)工程承包人李某拖欠25名农民工血汗钱,长期躲避拒不支付,近日被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2021年7月,李某承包许昌市某小区楼盘的钢筋、混凝土等工程,拖欠施工班组25名农民工工资共计20余万元。当地人...

非全日制用工,如何避免走入误区?

非全日制用工是一种灵活用工的模式。既降低了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也能促进就业。但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用工存在一些误区。走出这些误区,有助于维护双方合法权益。误区一全日制用工却签订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个别用人单位自作聪明,将本应与员工签订的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随意改为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在裁审实践...